近年来,云南省肿瘤医院 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消化肿瘤内科积极探索,党支部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将交叉学科血液净化的技术应用到抗肿瘤治疗的过程中,提出了一种新的治疗理念——人工肝支持下的抗肿瘤治疗。
在人工肝支持下的抗肿瘤治疗理念的指导下,消化肿瘤内科自2022年8月开始,在合并肝衰竭的肿瘤患者中开展了人工肝治疗。截至目前,完成了人工肝治疗70余人次,治疗模式主要为血浆置换+双重血浆分子吸附(PE+DPMAS)、血浆置换+选择性血浆胆红素吸附(PE+SPA)。通过人工肝支持下的抗肿瘤治疗的开展,短期内消除了抗肿瘤治疗禁忌,使肿瘤缩小、肝功能恢复,让患者回到维持性抗肿瘤治疗过程中,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在肿瘤患者中有一部分患者同时合并肝衰竭,例如大多数肝癌患者都有乙肝、丙肝或者肝硬化病史,病毒活跃、大量复制或肝硬化失代偿都有可能导致肝衰竭;部分胆道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因肿瘤因素导致肝衰竭,无法行PTCD置管引流胆汁;其他任何类型的恶性肿瘤患者伴有肝转移或者肝门区淋巴结转移,导致胆红素升高、肝衰竭等等。上述这些患者中,很多在首诊时就以肝衰竭相关症状就诊,诊断明确为恶性肿瘤后,因肝衰竭无法行任何针对性抗肿瘤治疗,刚确诊就面临有药无法用的尴尬局面,还有患者在抗肿瘤治疗过程中出现药物性肝损伤而导致肝衰竭等情况。
针对这些患者,消化肿瘤内科探索的人工肝支持下的抗肿瘤治疗,正是一种能快速扭转肝功能差的状态,进而行后续抗肿瘤治疗的方法。患者在行人工肝治疗前,消化肿瘤内科会详细为患者制定一整套包括个体化抗凝方案、人工肝治疗模式和抗肿瘤治疗方案在内的综合治疗方案,确保人工肝治疗过程的安全性和人工肝治疗后抗肿瘤治疗的顺利及时衔接。通过在一些临床病例中的实践探索,已经将人工肝支持下的抗肿瘤治疗理念安全有效地应用到了合并肝衰竭的肿瘤患者中,为合并肝衰竭肿瘤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在消化肿瘤内科前期开展的人工肝治疗病例中,有97.5%的肿瘤合并肝衰竭患者经人工肝治疗后获得了抗肿瘤治疗机会,进行了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抗肿瘤治疗。病种包括了肝癌、肝内胆管癌肝转移、胆囊癌肝转移、结肠癌肝转移、胃癌肝转移、不明原发灶鳞癌肝转移、腹腔淋巴瘤、抗肿瘤药物所致急性肝衰竭等。其中,有两例肝内胆管癌合并肝衰竭的患者在人工肝治疗后胆红素(总胆红素:正常值小于等于23)由四百以上降至接近一百,随后进行了GS方案化疗,化疗后肿瘤缩小、肝功能恢复,患者回归到规律抗肿瘤治疗过程中;有一例肝癌患者在行靶向联合免疫治疗后出现药物性急性肝衰竭,人工肝治疗后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正常值15-40,谷丙转氨酶:正常值9-50)由三千以上逐渐降至正常,胆红素由四百以上逐渐降至正常,随后更换抗肿瘤方案继续行靶向治疗,至今仍持续获益中;还有一例肝癌患者在抗肿瘤治疗过程中自行口服中草药治疗,出现药物性急性肝衰竭,人工肝治疗后转氨酶由两千以上逐渐降至正常,胆红素由四百以上逐渐降至正常,随后继续行原方案抗肿瘤治疗并在持续获益中。
一直以来,消化肿瘤内科坚持党建引领业务发展,积极探索、不畏困难,全体人员深入践行“仁于心 勤于业 精于术”的院训精神,能做事、敢担当。今后,科室将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力争做好“急病人之所急,解病人之所危”的临床医疗护理工作,为广大肿瘤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诊疗服务。